
王如癡(1903—1935) ,又名王浚歐,王書銓,祁東縣太和堂鎮人,著名革命烈士,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歷任紅五軍第八大隊黨代表、紅六軍第二縱隊政委、紅三軍第八師政委、紅十三軍政委、紅一軍團三十一師政委、紅十一軍政委、紅十軍軍長兼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皖贛紅軍獨立師師長、紅十軍團十九師參謀長、十九師師長等職。1935年1月25日在贛東北懷玉山地區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
馳騁蘇區 屢戰克敵
1928年初,王如癡從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成回國,受黨組織派遣,赴井岡山紅四軍工作。參加了反擊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第二次“會剿”。1929年,時任紅五軍第四縱隊第八大隊黨代表的王如癡率大隊隨軍進行井岡山保衛戰和轉戰湘鄂贛邊,擴大革命根據地。1929年1月,在率軍反擊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第三次“會剿”中,英勇抗擊國民黨軍何鍵部3晝夜,重創敵軍。1929年底,中央決定將贛南地方紅軍組成正式紅軍,王如癡作為重要軍事骨干參加了紅六軍的創建工作。1930年初,紅六軍成立,王如癡任第二縱隊政委。同年6月,紅六軍改稱紅三軍并與紅四軍、紅十二軍組成紅一軍團,王如癡任第八師政委。1930年8月,王如癡隨同全軍突襲文家市,經過3小時激戰,殲敵三個團一個營,繳獲長短槍1500余支,擊斃敵旅長戴斗垣,獲得紅一軍團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1930年冬至1931年9月,國民黨反動派以數十萬兵力,接連對中央蘇區進行了3次瘋狂的“圍剿”。時任紅三軍(原紅六軍)第八師政治委員王如癡率全師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先后在龍岡黃竹嶺、中洞將軍帽、方石嶺等戰斗中殲敵獲勝。
1932年3月,王如癡率部參加贛州戰役和漳州戰役。由于英勇作戰,指揮得當,8月任紅五軍團紅十三軍政治委員,率部掩護主力攻占黎川。同年冬改任紅一軍團紅三十一師政治委員。
1933年1月,閩浙贛紅十軍調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同紅三十一師合編,成立紅一方面軍紅十一軍,王如癡任紅十一軍政治委員兼紅三十一師師長,2月下旬,率軍誘敵迷敵,誘使頑敵在黃陂、草臺崗地區兩次痛遭紅軍伏擊,此戰殲敵近三個師,俘敵1萬余人,敵師長李明、陳時驥均被活擒,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首戰勝利。
轉戰東南 北上抗日
1933年3月,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開辟,王如癡擔任新紅十軍軍長兼政治委員,被選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率部進行保衛閩浙贛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4月在江西樂平縣秧板馬家村擊潰敵軍1個營,6月在江西橫峰坂上楊家村擊潰國民黨軍第21師2個營;8月在江西樂平殲國民黨軍第43師4個營;9月攻克浙江開化縣城等,先后在德興、玉山兩縣建立楊塘特區,在婺源、坑頭一帶建立婺源中心特區,在德興、玉山、開化3縣交界的龍頭山建立化玉特區,牽制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進攻,鞏固擴大了贛東北蘇區。王如癡又率領紅軍揮戈西進,返回周坊與中央紅軍相呼應,攻克浦城、江山等地,擊潰敵軍三個團,有力的保衛和擴建了閩浙省蘇區,并且配合中央紅軍徹底粉碎蔣介石第四次“圍剿”,取得了重大勝利。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王如癡率紅十軍堅決阻擊敵第五十三師向周坊、富林地區的進擊。11月,王如癡率軍在上饒羅橋、楓嶺地區殲敵第八十師一部,繼而又以伏擊手段殲敵第二十一師2個團。
1934年1月,王如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受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王如癡于3月被調離紅十軍。他胸懷大局,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繼續留在贛東北工作。6月,受中共閩浙贛省委委派,王如癡帶領一個獨立團赴皖贛邊蘇區任皖贛紅軍獨立師師長,積極協同贛北地方黨組織擴大紅軍和加強新蘇區建設,配合和支持中央紅軍的反第五次“圍剿”斗爭。
1934年7月,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中央紅軍英勇奮戰10個月不但未能粉碎第五次“圍剿”,主力反而損失慘重。為減輕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壓力,有利戰略轉移,紅七軍團作為抗日先遣隊歷時四個月轉戰三千里于10月到達閩浙贛根據地,隨即奉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與紅十軍組成紅十軍團,把擅長正規戰的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擅長游擊戰的紅十軍編為第二十師,閩浙贛省地方武裝編為第王如癡參與組建并任第十九師參謀長,與師長尋淮洲奉命先行出擊浙皖邊,轉戰于常山、旌德等地,屢挫敵軍后于軍團指揮機關會合,不久即遭七倍于己的敵軍進犯。12月14日,紅十軍團決定集中主力在譚家橋圍攻敵軍,由于三個師行動不協調導致戰斗受挫形成對峙,紅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壯烈犧牲,王如癡接任師長。
視死如歸 血灑南昌
譚家橋戰役的失利,使抗日先遣隊陷入被動局面,面對強敵追擊的險惡形勢,紅十軍團決定返回閩浙贛蘇區休整。1935年1月12日,方志敏、粟裕率領先頭部隊進達浙江開化的楊林地區。劉疇西、王如癡率領殿后的紅十軍團主力在贛東北懷玉山地區遭國民黨軍重兵圍攻,紅十軍團被迫打成兩段,王如癡率部隊占據懷玉山英勇奮戰,終因敵眾我寡,指揮部隊數次突圍未能成功,傷亡慘重。25日,因彈盡糧絕王如癡在山頂被俘。接著,閩浙贛省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紅十軍團司令劉疇西先后于隴首村封鎖線上被俘。
1935年2月1日,王如癡、方志敏、劉疇西被押往南昌駐贛綏靖公署軍法處囚禁。在獄中,王如癡樂觀堅定。他身患傷寒和肋膜炎,帶著10斤重的鐵鐐,飽受獄刑之苦,和同志們抱著“男兒到死心如鐵”的決心,坦然自若,毫無畏懼。他對勸降的法官說:“我無妻兒,無以為家,以身許國,別無他圖,我既不愛爵位,也不愛金錢。你講的那些,對我毫無用處。”法官呈文上去,說這些人“無可救藥”。
1935年8月6日凌晨,一群荷槍實彈的敵兵,將方志敏、王如癡、劉疇西等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窩秘密刑場,他們三人踏著晨曦,大步向前,泰然自若,仰望藍天,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在一陣排槍聲中,王如癡栽倒在終身為之奮斗的祖國大地上,走完了人生32個春秋的光輝旅程。
文章來源于“祁東在線”公眾號
整理編輯:向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