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個人簡介
王紅霞,1977年8月出生,山東煙臺人,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在多年臨床實踐與科研探索中建立起一支臨床與基礎協同攻關團隊,深入開展轉化研究,發現并解析了導致乳腺癌干性及高轉移性的分子機理及新靶點,建立基于原創發現的診治新策略。所帶領團隊入選腫瘤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乳腺腫瘤綜合診療示范中心。在本領域發表論著40余篇,申請國家專利11項,PCT專利1項。
王連榮,1980年3月出生,山東煙臺人,博士學位,武漢大學藥學院教授。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人才計劃。長期致力于微生物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成果“發現構成DNA的第六元素”入選《環球科學》2007年度全球十大科學新聞,是微生物表觀遺傳的新興領域,在生命健康、藥物開發等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
馮曉娟,1981年2月出生,浙江衢州人,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持了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優青、杰青、重點基金、科技部“青年 973”、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等項目。從事全球變化與土壤碳循環研究,為改進土壤碳庫模型和指導土壤碳匯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余篇。
曲 靜,1980年8月出生,山東煙臺人,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系統關聯了衰老細胞的體內外表征與誘因,發現一系列全新的細胞衰老標志物與干預靶點,據此發展了延緩機體衰老,干預骨關節炎、心梗等衰老相關疾病的新型手段。相關研究工作以通訊和第一(包括共同)作者共發表 Cell(3 篇),Nature(2篇)Science 等在內SCI論文114篇,其中多篇文章被F1000收錄并高度評價。申請專利52項。獲得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呂琳媛,1984年5月出生,北京石景山人,博士學位,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網絡信息挖掘及社會經濟復雜性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關注網絡信息挖掘基礎理論和關鍵算法研究,原創性地提出了以系綜理論和似然分析為基礎的網絡信息挖掘基礎理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21項,授權10項,兩項專利獲騰訊優秀專利獎。在國際高影響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2019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獲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青年科技獎,2021年獲第三屆科學探索獎。
李 敏,1978年4月出生,遼寧錦州人,博士學位,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教授。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聚焦生物醫學大數據處理領域的計算難題,提出了一系列面向生物特征的復雜數據處理理論與方法,為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推動了數據處理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主持國家自科杰青、重點、優青和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項目十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湖南省青年科技獎、湖南省自然科學獎、CCF自然科學獎等。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2項,其中6項已經成功進行成果轉化。
李嬋穎,1979年10月出生,重慶人,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智能控制理論研究,突破閉環辨識激勵條件難以驗證的瓶頸,徹底解決了離散時間非線性多參數隨機系統反饋能力的臨界刻畫問題。獲得第四屆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青年科技獎以及第33屆中國控制會議關肇直獎等。入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13年度十大科研進展。擔任國際控制領域頂刊Automatica等重要雜志編委。
何瓊毅,1979年5月出生,河北石家莊人,博士學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獲得王大珩光學獎中青年科技人員獎。長期從事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理論研究,圍繞量子糾纏及其相關問題,發展運用了相對普適的方法,從糾纏的存在判定到定量檢測、從揭示新原理新性質到開發應用新方案,開展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理論工作。研究工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學術期刊90余篇。
陳玉麗,1979年7月出生,河南信陽人,博士學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長期專注于復合材料與結構多尺度力學研究,推動新一代材料設計理論的發展和材料性能的提升。主持國家級和北京市教學研究項目,獲中國力學學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固體力學頂尖期刊及材料科學頂級期刊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項。
陳思宇,1983年9月出生,上海楊浦人,博士學位,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系主任、教授。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長期致力于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研究,扎根西部,重點研究沙塵起沙參數化、人為和自然因素對起沙影響、氣溶膠動力輸送、吸收性氣溶膠輻射強迫及氣候效應、沙塵暴預警預報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大氣污染治理、數值模式及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有重要意義。積極服務于國家防災減災和大氣污染防治的重大戰略需求,搭建了《我國西北沙塵天氣預報與預警系統》,有效地為我國西北地區沙塵預報預警提供了科學指導。
陳彩蓮,1979年7月出生,浙江金華人,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從事“網絡系統分布式估計與協同控制”研究20余年,開創了“感知-傳輸-控制”聯合設計基礎理論與方法。牽頭制定3項國際/國內標準,提升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國際話語權。主持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NSFC重點等20余項,出版英文專著2部,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IEEE TCCPS 工業技術卓越獎”等國際重要獎項,國際期刊、會議最佳論文獎5篇。
陳 婷,1979年8月出生,湖南長沙人,博士學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獲得者。她發展新技術,聚焦關鍵瓶頸問題,長期研究調控皮膚再生能力與疾病發生的細胞分子機理,首次發現成纖維細胞調控皮膚自身免疫疾病發生的重要機制,并將新技術運用于疾病治療的研究。榮獲科學探索獎,中國2021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范宣梅,1981年7月出生,甘肅武威人,博士學位,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面向國家防災減災重大需求,針對強震地質災害開展了15年的持續研究,通過災害學、物理力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信息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創新,破解了強震地質災害機制認識不清、預測不準等國際難題。所研發的預測模型準確率較國際已有模型提高了20%以上。獲得2022年科學探索獎,2021年牽頭獲得四川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國家級人才計劃。
趙春暉,1979年11月出生,山東煙臺人,博士學位,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針對非平穩運行工況智能監控這一制約重大裝備核心競爭力的卡脖子問題,應對重大裝備非平穩運行表征失配、識別失準、診斷失誤的難題挑戰,建立了多模式表征、時空協同監測、關鍵征兆甄別創新理論,攻克了大范圍非平穩變化下運行工況難以高效監控的技術瓶頸。相關成果獲 CAA 自然科學一等獎(排 1)。作為第一著者出版《工業過程 運行狀態智能監控:數據驅動方法》。入選教育部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
段巧紅,1977年5月出生,河北邯鄲人,博士學位,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十字花科植物生殖機理研究,在育種理論與技術應用上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蔬菜種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培育提供重要理論支撐。所發明的共性關鍵育種技術,以點帶面推動蔬菜種業發展,顯著提升我國蔬菜種業核心競爭力。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及重點項目的支持,獲齊魯巾幗十大科技創新之星、山東省教育系統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等。
賈桂芳,1978年11月出生,山西太原人,博士學位,北京大學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聚焦“植物核酸化學生物學”,率先探索RNA化學修飾對作物育種的應用,推動植物RNA化學修飾領域研究,填補植物RNA化學修飾在農業育種的應用,在國際上引領植物RNA化學修飾研究領域。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1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已授權3項。

黃 敏,1979年11月出生,甘肅天水人,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面向抗腫瘤藥物治療重大需求,基礎研究引領新藥研發,將自主研發新藥推進至國際臨床研究。申請發明專利19項,獲授權7項,實現技術轉讓3項,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發表論文70余篇。
焦淑紅,1980年1月出生,河南商丘人,博士學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量二次電池電極材料和器件集成等方面的研究,成功開發了多種應用于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電解液體系以及應用于高功率密度電池的快充電極材料,大幅提升了鋰金屬電池的性能,研究水平居于國際先進水平。
鮑紅麗,1980年8月出生,黑龍江牡丹江人,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煤制乙二醇及相關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獲得者。先后獲得多項重要人才和科技計劃項目資助,包括科技部重點研發子課題等。突破性地提出和發展了一系列全新的催化模式和新型手性控制策略等。獲得福建省第十五屆青年科技獎,中國化學會“中國均相催化青年獎”。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100余篇文章。已授權、正在申請中國專利和國際專利共40余件。
譚 倩,1981年3月出生,四川資陽人,博士學位,廣東工業大學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獲得者。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重大科研任務14項。成果應用于內蒙河套灌區、承德灤河流域、廣東東江流域等地的資源高效利用、河湖富營養化防控、產業適水發展和水權置換等。在節水10%到15%、節能10%的條件下提高經濟效益15%。
第19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基本情況
(以團隊名稱筆劃為序)
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總體設計及驗證團隊
該團隊致力于大涵道比發動機產品和專業發展,經過多年研制,某發動機已配裝飛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國家航空動力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突破了大涵道比發動機研制關鍵技術,建立了研發體系,具備大涵道比發動機自主設計、制造、材料、裝配、試驗、保障等核心研制能力,實現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能力由軍用小涵道比發動機到長壽命高可靠性大涵道比發動機的跨越發展。團隊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中國航發集團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遼寧省青年文明號,遼寧省職工創新大賽二等獎、創新成果三等獎等榮譽,授權發明專利43項,實用新型專利60余項,發表論文80余篇。
飛行器智能控制團隊
該團隊長期從事飛行器精確制導與控制技術研究。承擔某首型控制系統研制,提出了一種新的飛行器機動控制和復合制導方法,填補了制導領域空白。針對某飛行器需求,提出了機動制導新原理,首次實現了新機動樣式,已用于多個項目,獲得廣泛推廣的效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發明二等獎1項、進步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2項。
白羽肉雞原種“狀元白”研究團隊
該團隊經過多年育種技術攻關,在國家白羽肉雞育種戰略的支持下,最終培育出具備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品質優良、適合我國市場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圣澤 901”白羽肉雞新品種,徹底解決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卡脖子”的問題,帶動農民養殖商品代白羽肉雞10億只,可實現農民每年養殖收益達30-50億元,為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極端苛刻環境油氣田腐蝕防護團隊
該團隊長期致力于油氣管道和設備的腐蝕防護、壽命預測評估及智能檢測方向的研究,揭示油氣采輸系統“材料-環境-工藝”多因素耦合腐蝕失效機理,建立基于在線監測網絡的壽命預測與腐蝕分級管理系統,構建耐蝕鋼、非金屬材料、環境友好緩蝕劑防腐技術體系。團隊承擔國家863 計劃等項目43項,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示范崗稱號,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1項、授權專利40余項,編寫國標4項、行標5項。
磁電信息功能薄膜與集成器件團隊
該團隊長期從事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的研究工作。隸屬于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磁電信息材料與相關集成器件研究。團隊研制成功大尺寸低損耗微波磁性晶圓,為電子對抗系統和高頻微波測試儀表提供了核心關鍵材料,研制成功光通信系統隔離器用單晶厚膜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軍品配套及預研項目10余項;承擔國防934重大工程項目1項,自然基金創新群體項目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國家獎2項,申請發明專利200余項,獲授權150余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