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涉及我校學生的網上舉報,經調查核實,根據相關規定,學校研究決定,給予2022級本科生肖某某記過處分。
武漢大學歷來對違規違紀行為零容忍,一經查實,絕不姑息。
學生工作部
2023年10月13日
8月1日,武漢大學官網發布情況通報:近日,“楊某某訴肖某某案”一審判決后,引發社會關注。學校高度重視社會關注問題,已組建工作專班,正在對肖某某紀律處分、楊某某學位論文等進行全面調查復核,并將以事實為依據,嚴格按照校紀校規、學術規范作出相應處理。這則通報,讓公眾看到武漢大學面對輿情時,沒有徹底“失語”,在輿情重壓下終于推開這扇“回應之門”。然而,能否妥善解決問題,才是對高校治理能力與公共責任真正的考驗。
高等學府是社會良知的燈塔、培育人才的港灣,一舉一動都承載著公眾的高度期待。正因如此,一旦高校出現輿情,往往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面對“輿情焦慮”,若總是搬出“正在調查”“等待上級安排”等擋箭牌,對公眾訴求和社會情緒視而不見,只會讓問題不斷發酵,激化矛盾,造成二次傷害。一旦“程序性沉默”超出合理限度,即便事后“亡羊補牢”,公信力的修復成本也會陡增。
誠然,復雜事件不宜倉促定論,需要更加嚴謹的程序、充分的時間進行研判。但是,“需要時間”不能成為不回應、慢回應的理由。公眾第一時間需要的,并非不容置疑的“最終結論”“完美結果”,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放在心上”。哪怕簡要說明“目前查清了什么”“卡在哪個環節”“下一步要做什么”,這種坦誠、公開、及時,本身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準確及時回應的每一小步,都是遏制謠言、引導理性、尊重公眾知情權的重要體現。
更重要的是,讀懂輿情背后的深層訴求。公眾對“楊某某訴肖某某案”的廣泛討論,本質上是對學生權益保障、學術規范的關注,是對“象牙塔內”如何守護公平底線的深切焦慮。這種討論是對正義的樸素追求,是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更是難能可貴的社會治理資源。
在信息紛繁復雜的當下,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輿情事件可能還會出現。能否過好互聯網這一關,是高校適應新時代輿論場的必修課。若將輿情視為“洪水猛獸”,試圖“捂蓋子”、粗暴辟謠否認,或不分是非盲目“滅火”,不僅無益于問題解決,更會陷入“越描越黑、越躲越被動”的困境,甚至催生次生輿情。事實證明,面對輿情,能夠及時有效疏導疑慮、推動問題解決,不僅彰顯出對民意的重視、改進的決心和直面問題的擔當,更是高校形象與教育公信力的具體體現。
因此,高校應對輿情,“快”是首要態度,即第一時間亮明擔當姿態,讓公眾清晰感知到“有人負責,正在行動”。必須徹底摒棄“正確的廢話”和“安全的套話”,少些空洞的“高度重視”“嚴肅處理”,避免因追求程序穩妥或懼怕不合慣例而拖延塞責,錯失化解輿情的窗口期。回應越徹底越及時,掌握處理問題的主動權就越牢固。遲到的正義已是打折的正義,遲來的回應更是對公信力的慢性損耗。
回應輿情,是“推開門”的姿態,但“門后的路”,需要以更扎實的行動去鋪就。調查過程與結論如何保證公開透明?若有責任,能否切實追究到人?若學生權益保障機制確有短板,如何建立獨立、高效的申訴通道?這種有細節的回應、有落地感的后續通報,才能讓師生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才是回應公眾期待的真正交代。
這次事件之后,更需建立長效機制,避免“慢回應”重演。同時要加強相關人員能力建設,培養應對輿情的敏感度與判斷力,以務實擔當和專業溝通,準確回應公眾深層次的關切,將公開透明理念融入日常治理,讓及時回應、有效解決問題成為輿情處置常態。這是高校守護自身聲譽、踐行社會責任的必然選擇。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網公眾號20250803 10:59
8月13日,新華社發表《新華視評丨輿情應對“唯上不唯實”是一種“向上甩鍋”》。

文中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等上級通知”“聽領導安排”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門在面對輿情時的高頻用語,這種行為實質是一種“向上甩鍋”,背后是“既不對上負責,也不對下負責,只對自己負責”的精巧算計與明哲保身。

一些干部遇到輿情,首先想到的是“安全第一”,索性把球踢給上級,名義上是請示匯報,實際上是責任轉嫁。這是精神上的“躺平主義”,也是崗位上的“隱形失職”。
需要進一步為基層賦能,為基層松綁,使基層干部敢于擔當,以“馬上就辦”的態度取代層層上報的“免責程序”。
全文如下:
明明是職權范圍內的分內事,非要等上級發話;明明是事實清楚,應及時回應的問題,偏要層層上報耗到輿論升溫。一段時間以來,“等上級通知”“聽領導安排”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門在面對輿情時的高頻用語,這種行為實質是一種“向上甩鍋”。
一些干部遇到事情便習慣拿上級當擋箭牌,大念“等”字訣、“拖”字經來應對輿情,這種“向上甩鍋”式回應不僅是對社會關切和公眾知情權的漠視,更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當合理訴求被“已轉上級”敷衍,當公眾質疑被“等上級通知”拖延,問題便在層層轉手中錯失最佳解決時機。
“向上甩鍋”的背后是“既不對上負責,也不對下負責,只對自己負責”的精巧算計與明哲保身。只有上級部門關注到的才是輿情,只有引起領導重視的才叫輿情。遇事不決問上級,有了指令才做事,即使處置失當,效果不佳,責任也難歸咎于執行者。
“向上甩鍋”是干部缺乏擔當精神、規避問責的體現。一些干部遇到輿情,首先想到的是“安全第一”,索性把球踢給上級,名義上是請示匯報,實際上是責任轉嫁。這是精神上的“躺平主義”,也是崗位上的“隱形失職”。
當然,一些地方對一切“負面聲音”零容忍的“輿情潔癖”,也加劇基層干部的趨利避害行為。有的地方發生輿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回應群眾訴求,而是以“滅火”思維處理幾個基層干部來“擺平”輿情,導致基層在面對復雜輿情時畏首畏尾,無所適從,只能選擇將矛盾上交。
輿情應對是對基層治理和干部能力的檢驗,破除“唯上不唯實”現象,需要進一步為基層賦能,為基層松綁,使基層干部敢于擔當,以“馬上就辦”的態度取代層層上報的“免責程序”。
新華日報20250814 1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