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以下簡稱“二十屆”)今天發布了。提出目標任務共12項,和五年前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以下簡稱“十九屆”)相比數量一致,但排列順序有所不同。包括:
一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兩項在十九屆中是對調順序的,創新第一,產業第二。
三是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四是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兩項順序與十九屆一致。
五是高水平對外開放,這項在十九屆中排在第十,顯然當下被放在更顯要位置。
六是鄉村振興,七是區域協調發展,八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九是推進共同富裕,十是美麗中國建設,第九和第十在十九屆中的順序是對調的。十一是平安中國建設,十二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可見,第六至第十二項兩份公報順序基本一致。
我對這十二項目標任務做了學習比對,談談一點體會。
第一,關于現代化產業方面,更加強調“體系”。
二十屆和十九屆公報相比有三方面變化。一是二十屆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和十九屆的“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相比增加了“航天”“交通”兩個強國,而“數字中國”則放到了第二項科技自立自強中。二是二十屆提出“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比十九屆“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從強調“經濟根基”擴展到“經濟體系”。三是二十屆提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比十九屆的“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更強調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而且還是講“體系”。
新時代以來,中國航天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在重點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未來五年我們要全面趕超世界航天強國。包括具備全面的宇宙空間探索能力,實現載人空間站長期在軌,載人月球探測進軍到月球科研站構建,以及火星著陸巡視等新的里程碑上,與老牌航天強國開展全面競爭。
“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相較于“實體經濟根基”內涵更為廣泛。經濟根基更強調產業的門類齊全和制造業產能強大,而經濟體系則更強調整個經濟系統的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創新能力的增強等多個方面,旨在構建一個更具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經濟體系。
另一個體系,即“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體現了基礎設施建設理念和重點的轉變。現代化基礎設施更加強調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例如,以后就不光是修路了,還要在道路上增加橋梁結構,山體滑坡傳感功能,水利基礎設施滲透和水位監測功能,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應用場景。
第二,關于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從第一梯隊到登頂比賽。
二十屆的表述中有兩點變化值得關注,一是“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與十九屆“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創新的內涵進行表述相比,關鍵詞從“面向科技前沿”提升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從“四個面向”變為更加注重“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未來五年的任務是從躋身科技第一梯隊變成科技登頂比賽,并且將科技創新成果更緊密的與產業化結合起來。
比如提到催生新質生產力,其核心是科技創新,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當前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成式AI、類腦智能)、量子技術(計算、通信、測量)、生物技術(基因編輯、腦科學)、新能源技術(氫能、智能電網)、6G技術、光電子技術、太空技術(深空探測、衛星通信)、海洋技術(深海探測、海洋能源)八大領域。
第三,關于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方面,強調投資于人。
顯著變化是對比十九屆提出“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變成二十屆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供應和需求的引領關系對調了。這里面關鍵詞是“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投資于物指的是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有形的、物質性的生產資料和基礎設施上。典型例子是修公路,建工廠,主要特點是見效快,易衡量,是傳統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投資于人則是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人的發展上,提升人的知識、技能、健康和創造力。典型例子是發展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特點是投資周期長,回報具有滯后性,但其效益是根本性的、倍增的,并能產生廣泛的社會正外部性。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緊密結合體現一個國家的長期競爭力,不再僅僅取決于它擁有多少工廠和道路,更取決于它擁有多少健康、受教育、有創造力的公民,以及這些公民能否在現代化的平臺上高效地創造價值。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注意,“內生動力”是定調了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性、持續性力量來自于我國內部。它的主要著力點包括從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依靠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而“可靠性”指的是國內大循環系統在面對外部沖擊和內部風險時,能夠保持穩定、安全、不中斷運行的能力。這是國家在經歷了全球供應鏈中斷、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沖突后,提出的安全底線要求。著力點包括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構建現代化的電水交信網絡,使其能夠抵御自然災害、物理攻擊和網絡攻擊,確保經濟命脈的持續穩定。
第四,關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從“誰是主體”到“如何配置”的深化。
在十九屆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二十屆進一步提出“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我理解“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回答的是“由誰主導”這個根本性問題。而今天提出“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回答的是“如何實現”這個實踐性問題。
未來五年要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尤其是在要素領域。比如土地要素,農村建設用地能否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入市?勞動力要素,戶籍制度是否阻礙了人才自由流動?社會保障能否跨區域順暢接續?資本要素,利率和匯率是否由市場決定?民營企業融資是否與國有企業一樣門檻?技術要素,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是否暢通?數據要素,數據如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流通和定價?
第五,關于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強調“制度型”和“自主”開放。
二十屆提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這里我讀到的新關鍵詞是“制度型”和“自主”開放,比較十九屆的“深層次”和“高水平”開放,指向更為明確。
制度型開放是相對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而言的。過去(流動型開放)主要體現為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擴大外資市場準入、促進貨物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重點是 “邊境上” 的開放。現在(制度型開放)核心是國內規則、規制與國際通行規則的對接與融合。重點是 “邊境內” 的開放。以前打開門,現在是打開門還改規矩。
自主開放則強調開放的主動性、可控性和靈活性,開放的領域、范圍、節奏和程度由我國自己來決定。比如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每年主動發布更短、限制更少的負面清單,允許外資在更多領域設立獨資或控股企業。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拓展雙向投資,現在不僅引進資本,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還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高質量投資,如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實現互利共贏。
第六,關于鄉村振興方面,推動“農業強國”。
二十屆在延續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
2022年,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當前農業目前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耕地資源緊張、經營規模小、農業科技競爭力有待提高、農民增收壓力大等。通過強農惠農富農,可以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而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第七,關于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強調“疊加效應”。
十九屆對新型城鎮化與前面“三區”是分開表述的。對“三區”是要求“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對新型城鎮化則是要求“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而在二十屆四中全會則提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
現在,“四區”疊加要實現什么效果呢?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眼于解決不同區域,如東部與西部、城市群與老工業基地、后發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區域重大戰略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著眼于打造經濟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主體功能區戰略相當于 “土地用途管制與生態紅線”,如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著眼于從源頭上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新型城鎮化戰略著眼于人的聚集與城市品質提升,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疊加效應”的核心,就在于打破這四大戰略各自為戰的局面,讓它們在時空上交匯、在功能上互補、在政策上協同,從而強化出單一戰略無法實現的協同優化功能。無論是“優先發展”還是“有限發展”或者“協同發展”,最終都是為了“人的發展”。
第八,關于激發全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方面,強調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十九屆的提法是“堅定文化自信”,二十屆的新提法是“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這說明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成功的社會改革和復興成就,中國人的自信還可以溯源到更遙遠的歷史,比如對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讓我們對很多歷史人物如秦始皇、婦好,歷史遺跡如三星堆,海昏侯,紹興(越國)稽中遺址與塔山和暢坊遺址有了新的認識。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揭示了“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一方面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底氣。另一方面它突破了西方標準,貢獻中國方案,突破了西方學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束縛,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如生產和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分化出現階級;出現皇權和國家等。這不僅適用于中國,也豐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論。第三是塑造可信可愛的中國形象,在對外傳播中,我們努力講好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有助于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歷史選擇和發展道路,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第九,關于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包括有“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
第十,關于建設美麗中國方面。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比十九屆五中全會“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要求。
第十一,關于平安中國建設方面,強調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出現了“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表述。
這一提法精準概括了平安中國所追求的動態平衡。它不是以管控實現靜態安全,而是一個活力與秩序并存、發展與安全共促的有機整體。一方面,社會應該充滿活力、創造力和包容性。包括發展動能充沛,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創業活躍,社會財富持續增長。主體活力迸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被充分調動,社會參與渠道暢通,各類市場主體安心經營。文化多元共榮,思想文化交流活躍,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社會心態開放自信。訴求充分表達,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有順暢的渠道反映和解決。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井然有序,包括政治安全,大局穩定,法治彰顯,治理精細。
第十二,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